學員分享—參加崇建老師的工作坊心得: 為了生存 VS 為了生活

5 月 20 , 2022
2000 5ea1b7a1f39a9

像很多華裔一樣,我是一個在充滿指責,超理智以及良性溝通缺失的家庭氛圍裡的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了被指責和說教的溝通模式。儘管現在已是成人,也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我發現,曾經那麼讓我痛恨和想要逃離的溝通方式其實早已融為我人格的一部分⋯⋯

文|Ellen

像很多華裔一樣,我是一個在充滿指責,超理智以及良性溝通缺失的家庭氛圍裡的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了被指責和說教的溝通模式。儘管現在已是成人,也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我發現,曾經那麼讓我痛恨和想要逃離的溝通方式其實早已融為我人格的一部分。

那種自己永遠沒有辦法達到別人預期的潛意識已經悄無聲息的轉化為自責。而我自己與別人的溝通中,也不自覺的延承了這樣一種指責和說教的溝通模式。

Normal 5f0cb110e97aa

作為一名執照臨床心理咨詢師,在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反思和自我覺察後,我意識到了自己在溝通模式當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很努力,那個指責和超理智的自我難免仍會在專業服務中顯露出一些身影。我很熱愛心理輔導的工作,也認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但我曾固執的堅持,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更好的察覺和引導自己在提供心理諮詢服務過程中自我的冰山效應,我便不能有效的為我的客戶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服務。

抱著這樣一種自責的心態,我在兩年前辭掉了心理諮詢工作坊的咨詢師職位。當我有幸現場聆聽了崇建老師的對話練習,我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了在洛杉磯舉辦的為期三天的薩提爾對話工作坊。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改變生命軌跡的經歷。

崇建老師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愛,語言和感受的力量。也讓我再次堅定的相信,愛可以化解任何隔閡,語言能夠療癒心靈的傷痛,感受可以讓身心獲得自由。

而我要做的是如何通過好奇的方式,借助愛和語言的力量,繼續勇敢的做一名不斷成長的受傷的療癒者。

我人生中很多灰暗,痛苦的記憶都追溯至我14歲的時候。在那個特別需要溝通,接納和理解的年紀,我的人生接連出現了幾個重大的心理創傷事件,讓我至今都不能從那種陰影中完全擺脫出來。儘管當時內心痛不欲生,我的大腦裡卻萌生了一個強烈的正念。

在一個夜深人靜,只有我自己孤獨的痛哭流涕的夜晚,我默默的許願,祈求其他的青少年不需要經歷像我一樣刻骨銘心的痛苦,卻感覺無處訴說。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那個願意傾聽和幫助他們的人。

現在回想一下,我不知道自己當時為何那麼的堅強和勇敢。我沒有選擇自暴自棄,也沒有選擇裹足不前。

過去將近20年的歲月,那些創傷事件仍然不斷持續的影響著我。因為在沒有足夠覺知的情況下,我的冰山不斷的浮現,不斷的影響著我的情緒和行為,讓我沒有辦法跳出自我,跳出情境,去客觀的面對,接受和處理眼前發生的現實。

但值得慶幸的是,當時的那個正念不僅幫助我堅強的活了過來,也讓我如願以償的選擇了自己最喜歡從事的職業,在這個過程中也幫助了很多的人。

在認識崇建老師之前,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為和需求。因為我希望通過認知的改變,可以更好的幫助自己和幫助他人。

知識的累積使我在專業知識和應對上獲得了成長

也讓我對自己和他人的冰山能夠很快的識別和理解,可崇建老師那麼迅速的自我覺察,以及對他人冰山的應對,實在讓我歎為觀止。內心不禁讚嘆和認同老師在工作坊第一天開場時講過的一句話「認知不能改變一個人,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不知道老師是經過多少的體驗,練習和實踐才得以有今天這般高效的溝通能力。

每一次的覺察,每一次的回饋都是一次練習。我們不需要做太多,每天一次一次的覺察,一次一次的練習,我們便會在這種體驗中慢慢的改變和成長。

Normal 5ea98c7d85517

崇建老師的另一句指引也讓我印象深刻。

「如果情緒被識別和允許,情緒便能得到釋放。」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不斷的用以往固化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處理看似不同的人生事件。但那些不同事件的應激反應本質其實是相同的。我們之所以無法擺脫過往的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和控制,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曾允許自己真正的去感受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感受。

我們不斷的在自己的冰山和別人的冰上中凌亂的撞擊,碰撞和糾纏,直到筋疲力竭。崇建老師教會我們,如果能夠從覺察入手,真正的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冰山,我們就能夠學會和掌握在自己的行為,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這七個不一樣的層次尋找到不同於以往的出口。但我們是否曾真正的愛自己,關注自己,了解自己,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覺察自己冰山的狀態?

馬斯洛的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有個很睿智的前輩曾經跟我分享過他關於馬斯洛層次理論的解析,讓我受益良多,想在此同大家一同分享。前輩認為與其把人類的需求看為從低到高進階式的金字塔模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推倒這個金字塔,用平面的觀點和角度來看待我們作為普通人的需求。

當然,大家都明白,在我們食不果腹,抑或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況下,我們根本沒有條件和能力去思考更高層次的需求。作為生活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不需要為每天的食宿憂慮的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的需求其實是多元,也是多變的。

很多人生的平常事,像是失業,離婚,病痛會將普通的我們突然打回到需要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現實。很多有社會地位,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尊敬和愛戴的成功人士也難免擺脫身體或精神疾病的折磨,抑或對個人隱私安全和愛與歸屬感的強烈渴望。

同一個時期,甚至是同一天內,一個人都可能會有幾種需要。

在我看來,人生的經歷是對各層次的需求的覺察,認知,改變和接受的過程。在可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覺察和認知之前,人們很多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反應是薩提爾模式中求生存的應對姿態。那樣的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在我們還沒有足夠覺察的情況下,為了生存,為了被愛,被理解,被接受,被原諒,被呵護,被關注,被認同而選擇的生存姿態。

當我們有足夠多的自我覺察,我們才能夠自由的看和聽,自由的說和想,自由的感受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要求和自由選擇。這種充滿自由的選擇才是我們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美好。真心的祝福所有的同學都能在生活的路上越活越自由。

2000 5ea1b7a1f39a9